铃声分类 铃声搜索

华语乐坛十大顶级歌手

阅读: 9 评论: 0 2022-01-04 09:52:57

华语乐坛十大顶级歌手

最近华语乐坛的焦点无疑是前几天TMEA音乐节公布的年度十大音乐歌曲——《云与海》《白月光与朱砂痣》《浪子绯闻》《梦醒》《踏山河》《千千宛宛》《秋天》《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放空与倔强》。



2021年TMEA十大中文热歌或许这份榜单会让你感到困惑:为什么没听过一首?但如果你听到旋律,你一定和作者一样——“哦,是这首。”无一例外都是短视频BGM的常见爆款。即使你没有积极听,也会被迫在公交、地铁、银行或医院候车大厅等公共场所听到人们在播放,或者在步行街听到商店用大喇叭反复播放...



就在“华语乐坛末日”再次猖獗的当晚,一位博主发布了十大热门歌曲视频,并配文“我觉得华语乐坛完蛋了”。从微博到哔哩哔哩再到豆瓣知乎,几乎每个社交平台都有很多人在呐喊,中国乐坛完蛋了。




歌手杨坤发消息说“难过”,但我觉得这句话其实有点对不起还在努力的音乐人。这两年,即使歌手的收入因疫情大幅减少,从业人员也没有闲着。没错,老一辈60岁的崔健,今年8月还在创纪录。在这张名为《飞狗》的专辑里,依然有老崔的清醒和愤怒,没有妥协。说到崔健,就不得不提当代魔岩三大高手了,窦唯上月底还出了一张纯音乐专辑。


中生代,从无所不能的青年社,终于又发行了一张专辑,到万青的迷妹田馥甄,我甚至找不到一首歌来填满他们的作品数量。当然,不仅仅是这两个,几乎所有的中生代都在音乐领域战斗。容祖儿的《东京生活》和陈奕迅的《是的,但请热爱它》的质量甚至不逊色于他们各自巅峰时期的作品。而对于新生代来说,虽然电台、排行榜等传统演唱方式较少,但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比如声音合成、短视频、各大平台推出的原创音乐人节目,甚至是自开自媒体,以KOL模式走红。



根据《2020年全球音乐报告》,中国拥有全球第七大音乐市场。在《全球音乐报告》中,中国大陆自2019年排名第七以来,产值一直稳定在这个位置,增速稳定。如果不是2020年韩流44%的爆发式增长,2020年大陆音乐市场将排名全球第六。板块更大,盈利模式更多,不同层次的歌手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连TME(腾讯音乐娱乐)本身也是这样的颁奖典礼,只是在市场趋于正规化之后。为什么华语乐坛已经结束了?


网友们愤怒的真正原因其实是质疑这些歌曲为什么能获奖,能在年底的颁奖典礼上公开和周杰伦、五月天一起亮相。然后怀念本世纪头十年乐坛“神仙打架”的时代。与现在相比,似乎有些“礼乐崩”真的存在。


不过别忘了,过去不止周杰伦、五月天、S.H.E、陶喆是音乐人,杨陈刚、庞龙、许亮也是,包括《秋不回来》、《求佛》、《那晚》。


在当时,这些歌曲被称为“网络歌曲”。相对于音乐世界里分发实体碟片,占据电视台、电台、门户网站主流媒体资源的主流歌手,来自基层的音乐创作者没有唱片公司背景,没有主流宣传渠道,互联网成为他们唯一的出口。最明显的例子——《十一月的肖邦》被很多人收藏,但同年却大受欢迎,甚至可以反向输出到港台地区。即使有,它也是网络歌曲的摄像头。


从2000年到2010年,当我们错过华语乐坛的《神仙打架》时,如果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今天的水平,有短视频加持,恐怕我们的记忆将成为《爱商》《无客官》《倔强》《七里香》的宏大场景。但从2006年以来几乎成为主流音乐付费方式的复音铃声下载量来看,这些歌曲真的不一定会输给最好的主流歌手。然而,当时的主流渠道非常强大。无论是金曲奖还是各种音乐公告牌奖项,都不可能给这些网络歌曲荣誉。


如今“主流”不复存在,大众传播的总体趋势是话语权下沉,所以我们看到了门户网站的衰落,社交平台的崛起,平面媒体的衰落,自媒体的崛起。现在说到乐坛,没有电台、电视台、门户网站的主流频道。至于实体光盘,它们已经成为了周围的媒体,而不是音乐本身。就连华语乐坛的标杆人物周杰伦和陈奕迅,也越来越喜欢用网络制作单曲。


在以前弱的平台现在强的时候,这些类似于曾经“网络歌曲”的音乐,有更强的存在感是意料之中的,也是必然的。



除了老牌歌手,其实“年度十大热歌”的歌手TMEA也出现在榜单上。这一次,正好撕下了我们中国音乐爱好者对过去的最后一层留恋:终于,最能代表音乐潮流的颁奖典礼也开始为这些歌曲代言了。我们说“华语乐坛完蛋了”,其实是对“劣币驱逐良币”的不满和恐慌。但是我认为劣币不能驱逐良币。这些热歌会带走周杰伦或者无所不能的青年社会的观众,让音乐人无法赚钱吗?事实上,他们没有。即使他们的观众不听,他们也不会听《五个人》或《田馥甄》的歌。就像《我们不一样》在石油管道里打几十亿,是不是不如周杰伦里那些打几十亿的MVs?答案是否定的。


而且这些歌曲的制作人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没有生产力。沉默王和Vae就是获得唱片资源后从网络歌手转型为唱片歌手的好例子。他们制作的音乐质量在后来的主流音乐界都是上乘的。通过直播获得关注的歌手如恽墨峰和刘玉宁,在进入主流乐坛后,很快放弃了音乐作品中的粗制滥造部分。



Vae曾在采访中表示,流行音乐始终是一种商业产品,一周七天、一天24小时高强度、令人心碎的音乐场景已经完结,支持我们认为的好音乐还不如真金白银,即使不花钱,也能贡献播放量。不如让我们喜欢的歌手多卖一张票多一张唱片,从平台多拿一份播放量,而不是哀叹没有英雄没有名气。事实上,主流观众确实养成了为音乐付费的习惯。《莫吉托》在周杰伦的数字专辑销量为2633.9万元,2018年在陈奕迅的专辑L.O.V.E今天已经达到了1472.5万元。甚至很多人还认为小众音乐全能青年社在2020年底有一张专辑《冀西南林路之旅》。


TMEA年度十大热歌真的意味着华语乐坛结束了吗?我认为恰恰相反,这恰恰说明不同类型的音乐,从下沉市场到独立标签,从短视频BGM到地下音乐,从线上歌手到主流歌手,都找到了自己的受众和叙事空间,这是一件好事。



写过《小酒窝》《隐形的翅膀》的知名音乐人王亚军也认为,只要尊重作品的音乐人愿意继续努力,只要我们愿意为好音乐买单,中国音乐的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



可能没有人想到,在“TMEA腾讯音乐娱乐盛典”上,华语乐坛又一次被宣布“完了”,群星云集,本该为音乐人喝彩。


当晚众多奖项中,《云与海》《白月光与朱砂痣》《浪子绯闻》《圣明梦》《踏山河》《千千宛宛》《秋天》《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放空与倔强》获得年度十大热歌,一石激起千层浪。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15秒左右的毒旋律给大众洗脑,符合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规律。但他们的“热度”却遭到了极大的质疑,甚至抵制。


打开相关的微博评论区,网友们的态度总是消极的,难过的,伤心的。在一片哀叹之下,四个大字#华语乐坛#直接登上微博热搜榜首,就像一个忍不住的白痴。



网友对十大热歌的评论


歌手杨坤最近在个人微博中写道:“我曾经说过,这个时代在进步,但音乐至少倒退了十年。昨天突然发现自己错了,说的话太保守了。”网友猜测,这个感叹可能也和“十大热歌”有关。


截图自杨坤微博

就这样,华语乐坛迎来了第n次“死亡”,但这一次死亡原因更加明确,它的崩塌显然指向了短视频平台,被洗脑合唱广为传播的《神曲》成为了众矢之的。


失望过后,娱乐工作室非常好奇:


如果神曲“有罪”,谁让他们成为“十大热歌”?


短视频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华语乐坛除了被贴上“完了”的标签,还有其他出路吗?


神曲的罪是什么?



大众是谁?


《十大热歌》发表的当晚,柏拉图的朋友圈非常热闹。



作为华谊唱片部前总监,柏拉图经历了做唱片明星的时代,朋友圈大多是圈内人。面对这样的榜单,大家都坐不住了,有人感叹中国乐坛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也有人跟风嘲讽。


但柏拉图认为这份榜单“相当不错”,他听过其中一半以上的歌曲,王靖雯的很多作品也在他的歌单中。


“热门歌单本身没有问题,就是大众喜欢听的流行歌曲,这也必须以用户数据为依据。它可能不是一二线城市的歌单,但更广阔的市场必须为此买单。我支持这份清单,就像牛肉面可以天天吃,但面食不能。”



《中国好声音2021》学生王靖雯,其歌曲《秋天》入选“年度十大热歌”


短视频平台其实代表的是大众,神曲之所以能有热歌的属性,是用户的选择。


然而,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分化时代的今天的“大众”。


人们自然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当他们发现某个大众娱乐内容与自己无关时,第一反应就是恐慌、迷茫,甚至是一种“我被代表了”的冒犯,从而抗拒另一个“大众”的存在。


在资深音乐版权人闫晓卡看来,当公众面对权威机构发布的音乐榜单时,如果发现对方与自己的歌单有天壤之别,肯定会产生怀疑。


这些问题以前也发生在交通爱豆的作品中,现在却被短视频神曲所取代。


“过去,我们在同一个频道听歌。也许每个人都在收音机和音乐电视频道上收到新歌,我们听别人放的歌。现在渠道真的太多了。短视频平台上流行的歌曲不一定在哔哩哔哩流行,在哔哩哔哩流行的歌曲可能网易云音乐的用户并不知道。所以每个圈子都有不同的受众,分化很细。如果再选一首‘年度十大热歌’,很难说服所有人。”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今年王琦凭借《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登上春晚时,四个字在娱乐工作室的工作群中不停闪烁——王琦是谁?当合唱响起的时候,坐在一旁的长辈们已经开始合唱了。


把两个审美趣味相差甚远的群体放在一起。谁是公众,谁是少数派?答案显而易见。以年轻人为主的社交媒体平台,只反映了一部分人的审美取向。


柏拉图认为这样的清单没有必要偏激或者否定。互联网的优势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当晚有‘十大热歌’和‘十大金曲’。金曲中有查理、莫文蔚和格林等歌手的作品。‘十大热歌’不能代表华语乐坛,整个颁奖典礼所有奖项之和可能代表70%-80%。”






神曲的诞生


小刘住在香港,是一名国际律师。用户画像没有“下沉”,但确实是短视频平台的重度用户。


他高中就开始学吉他,弹乐队,对音乐创作也略知一二。打开“十大热歌”,他笑着说真的全听过。外界有声音说“十大热歌”是十几年前CRBT时代的文艺复兴,小刘对其中一半表示赞同:“本质上这些歌曲创作方式是一样的,但整体听感绝对比CRBT时代好。那些歌我以前真的一首也听不进去。”


小刘向娱乐直播间介绍,华语乐坛有一个名为“4536251”的经典和弦集合,很多知名的流行歌曲如《遇见》、《神奇能力之歌》、《戒烟》、《虎口脱险》等,薛之谦的大部分作品都采用了这种和弦趋势。《十大热歌》中的很多作品也是如此。


“和弦没有问题。很多我喜欢的乐队都用这个和弦。重要的是怎么用,音乐做得是否用心。《神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的音乐特别粗糙。器乐和弦乐都是用MIDI下载的,都是假的,标准的,根本不懂编曲和乐理。也许刚刚抛出的旋律可以直接变成一首歌。”





小刘记得自己曾经刷过一个视频。这是《明日之子》的第二季。现场,导师华晨宇对《离人愁》原唱李说:“你不演4536251,换个方式演,你演六级。”对方的回应是:“这个我真的不知道。”


“所以你看,他们根本不懂乐理。他们怎么会有高质量的创作?陈丽和阿姨也有很多是‘4536251’的歌,但是他们真的听了很多,你根本听不到。网络神曲其实是套路。”


最终的结果是,无休无止的神曲逐渐将短视频平台等同于“土”和“低”。



有人质疑这类歌曲被广泛推广是因为短视频平台拿不到主流歌手作品的版权。闫卡否定了这个假设。


“‘版权屏蔽’不存在。短视频平台BGM不使用整首歌,基本不受独家版权影响。此外,榜单上热门歌曲的很多版权都不在平台上,都属于各个公司,没有“短视频自制”的优势。


如前所述,热歌之火终究是“群众的选择”,但这里的“群众”没有你我。


虽然短视频平台催生了神曲,但小刘并没有想到自己的音乐审美会因此受到影响。“它们通常以BGM的形式出现,但我主要是看视频中的内容,并没有特别关注这些歌曲。如果你听歌,你会搜索你喜欢的乐队和歌手,然后算法会让主页逐渐变成我喜欢的歌曲。”





近年来,很多平台都在邀请明星入驻,其中不乏天王天后。很多歌手也把它作为发布新歌的渠道,与平台达成独家合作,主动将完整歌曲送进仓库。


在海外,短视频舞蹈挑战赛不再是新鲜的玩法。不管是男团还是女团还是Solo回归,只要有新歌带舞,他们都尽量在15秒内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


显然,作为月活跃度超过5亿的流量池,短视频平台已经与华语乐坛密不可分。但是15秒入耳模式正在破坏音乐本身的“神圣性”。


当音乐只剩下15秒的高潮,加上算法堆砌的流码,音乐就会失去与远古的联系,变得更简单。这是进步还是倒退?用户习惯了在15秒内快速进入一首歌的“顶部”后,谁会给更多的音乐人留下一首歌的时间?






谁能破坏中国乐坛?


柏拉图希望“十大热门歌曲”和“十大金曲”的讨论不会停止,直到通过游戏制定出“解决方案”。


“我对‘十大热歌’并不失望。至少热爱音乐的年轻人有饭吃,也有人愿意听他们那不够细腻、不够国际化的真诚朴实的音乐。


更让我失望的不是“热歌”多了,而是“金曲”少了。中国的顶级歌手和唱片公司太多了,一年都出不了十首歌。那么多昂贵的唱片,华丽的包装和顶配的公告,结果得到了热搜——“丑”,然后利用“歌手”“爱豆”的身份在各种综艺节目中获得流量赚钱。那么,从业者的资质是什么?堵耳朵做的唱片还不如15秒的短视频火。你不应该反思一下吗?


TMEA只是向行业展示了数据,数据告诉了真相。"





在柏拉图看来,《十大热歌》所反映的审美障碍,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春雪与下巴丽人”的矛盾,并无特别之处。重要的是,业内人士不仅要对此嗤之以鼻,更要主动向前迈一步。


“那些附庸风雅的人不要假装知道,其实更可笑。当年我做唱片的时候,常说‘广场舞阿姨的耳朵最好,我们的耳朵有外国耳屎。’《歌火》不是制作音乐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吗?


其实仔细听,“十大热歌”的旋律是没问题的,如果给“十大金曲”的制作人和演唱人看,就会变成一首金曲。但这个问题就像围攻一座城市。会包装的,求新求变,不会包装的,求稳定,找工作。艺术和商业的完美结合需要真正了解市场、用户和实现的“规划”。我建议TME可以推动两个榜单的音乐人之间的合作,消除偏见,提高所谓“CRBT”和“短视频”音乐的质量。"



在娱乐工作室看来,当短视频平台更深入音乐行业,自身强大的音乐包容性正在逐步降低音乐门槛。既然有“以次充好”、后续甚至抄袭,平台显然不能止步于流量快感,也不能躲在“大数据精选”的背后,忽视自己的平台责任。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算法。互联网产品的日益进步,不应该成为音乐审美提升路上的拦路虎。


如果短视频平台只是把神曲喂给一部分大众,不求质量,不求引导,不为平台上的原创音乐人提供更多有益的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乐坛真的危在旦夕。


“十大热歌”杀不死华语乐坛,能拿起刀的永远是音乐背后的每一个人。

评论

相关推荐

x 好铃声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