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闻名电子琴演奏大师浦琪璋将其改编并用电子琴完美演奏,中央电视台选取其1分36秒至2分43秒作为天气预报的布景音乐,一向沿用至今。三十年不变的布景音乐,成为十三亿人最了解和喜欢的音乐,它也许是全国际所有电视栏目中播放时刻最长的布景音乐 。
因为《渔舟唱晚》旋律美丽动听,情调乐观向上。因此,被许多乐坛名家改编成高胡、二胡、小提琴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独奏、重奏、独奏,收到国内外广大听众的喜欢。一位外国竖琴演奏家听了《渔舟晚唱》大加欣赏,称这首乐曲是“赋有东方风味的国际名曲”,并把它改编成竖琴曲。
《渔舟唱晚》,它的标题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尚乐考证,孤鹜和寒雁均出现在深秋、初冬时节,这个时候天气冰冷,鱼获也不多,能够在初冬黄昏出船捕鱼的渔民,应该是前去收起早前预设的渔网。
《渔舟唱晚》是我国撒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它先是以美丽舒缓的曲调描绘出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接着,以音乐的主题为材料逐层递降,采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灵动的旋律层层下落,极富“唱晚”之趣。最后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接合成一个循环圈,多次重复,速度逐次加速,运用古筝特有的按滑叠用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现象。
娄树华的《渔舟唱晚》,是我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它是用古曲《归去来兮》为素材,开展编创而成者。创作于1938年——1939年之际。一经问世就开创了筝曲的新纪元。通过50多年扮演证明,是一首遭到中外音乐界公认的名筝曲。
《渔舟唱晚》是一部闻名的北派筝曲,深受人们欢迎,在全国广为撒播,这首曲依据唐代诗人王勃《腾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
建国后,闻名音乐家黎国荃先生依据同名筝曲曾改编创作为小提琴曲,得以在全国际范围内广泛撒播,吕思清、盛我国、俞丽拿都曾倾情演绎。1984年CCTV《天气预报》布景音乐开端采用电子琴演奏的同名曲《渔舟唱晚》(这首电子琴曲和传统的《渔舟唱晚》是不一样的)。三十年不变的布景音乐,成为十三亿人最了解和喜欢的音乐,它也许是全国际所有电视栏目中播放时刻最长的布景音乐。
《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驳,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高兴欢乐情景,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许和热爱。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 一,故而常称为“古筝”,属弹拨 类乐器。
01
音乐布景
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筝就广为撒播,时称“秦筝”,至唐代更为昌盛。古筝因其音色共同、清润响亮而有 施弦高急,筝筝然也”这样形象而生动的诠释。随着古筝技能技法上的不断创新,开展规模不断壮大,同时也因为地点地域的不同,受当地文明、生活习惯以及性格特色的 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古筝门户。传统筝音乐派分为南北两派,又可细分为九大派别,山东筝、河南筝等。《渔舟唱晚》就是一首闻名的北派筝曲。
唐代诗人王勃(649-676)的《滕王阁序》中有“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名句,娄树华在老师魏子猷传谱的基础上,在20世纪30年代编创出筝曲《渔舟唱晚》。该曲由民间传统筝曲《双板》《三环套日》《流水激石》的素材开展创作而成,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夕阳西下,欸乃归舟的美景,以及渔夫愉悦的心境。
02
音乐辞典
乐府我国历史上闻名的音乐组织,创建于秦朝,汉武帝时进行扩建和开展,规模最巨大时达上千人。乐府内分工细致,除演奏员外,还有制造乐器的工匠。乐府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搜集和整理民间歌谣。汉代闻名的音乐家李延年和文学家司马相如都曾担任乐府中的要职。“乐府”一词后来扩大了含义,一是指音乐组织;二是指音乐组织所采用的诗词,即乐府诗;三是指和音乐相关的文学著作体裁。
03
音乐家
娄树华(1907-1952),古筝演奏家教育家。1925年拜河南民间艺术大师魏子猷为师,1936年,应上海百代公司特邀录制《天下大同》《关雎》等筝独奏乐曲唱片。
04
倾听音乐
乐曲旋律以宫调式、微调式为基础,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慢板,呈示主题。富于歌唱性的旋律,柔美中不失对比的次感,#4音的进入,似乎让夕阳西下的风光又披上了一层模糊的面纱,使音乐更加恬静、优雅。左手“揉”“吟”“按”“滑”等技法,充分发挥了古筝的乐器特色,以声补韵,使音乐更加生动,神韵更加浓厚。
第二部分慢起渐快,旋律以模进开展,加之古筝特有的花指,使音乐连贯性强,层次感清楚,在力度和速度上都与第一部分音乐有着明显的对比,音乐逐渐面向高潮。第二部分的快板是乐曲的高潮地点。乐曲旋律美丽流通,线条崎岖绵长,形象地勾勒出渔夫们满载而回、歌声不断的动人画卷。
第三部分是尾声,由刮奏衔接,使热烈的气氛平缓下来,旋律含蓄动人最后完毕在宫调式的主音上,曲终而意未尽,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