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提起华语乐坛的时分,咱们庆幸有周杰伦,王力宏,陶喆,林俊杰等一大批优异的年青音乐人。
15年后,当咱们再次提起华语乐坛却发现,咱们能够想起的经典,仍是15年前这一批音乐人留下的。
这几年看到不少乐迷都在恶作剧说,华语乐坛开展一直在走下坡路,恐怕要完蛋了。原本我并没有多大的危机感。
一直到最近,看到2021年度十大热歌出炉后,我才有这种欠好的预见:华语乐坛要完了。
近日,TMEA音乐盛典隆重举行,还请来了周杰伦林俊杰,邓紫棋毛不易,等等一些音乐人。
从出席的嘉宾来看还算是比较有重量,可是当这个活动发布年度华语十大热歌排行榜的时分,我却感觉有一种深深的失望。
从官方发布的榜单来看,这一次排名2021年十大热歌的歌曲分别是《云与海》《白月光与朱砂痣》《浪子闲话》《千千万万》等。
你可能没有听说过这个著作的姓名,可是你必定听过这些歌曲。由于在许多短视频的背景音乐里边,都用到了这些抢手的曲子。
本身假如著作十分优异,词曲也是经典的话,被捧为十大热歌没有任何一点问题。
关键是这些排名前10的著作,根本上都有一个问题,便是曲子朗朗上口似乎在哪里听过,可是歌词的逻辑却是紊乱不胜。
要么无病呻吟要么口水横飞,要么强行把一些古风的东西穿插到歌词里边。总而言之随意听一下能够,可是仔细听的话,却能发现这些著作里边的问题所在。
比如咱们都十分了解的白月光与朱砂痣这首歌,所用到的曲调其实便是简略的几个和弦组成的,和其他的网络神曲套路相同,所以咱们会觉得莫名的洗脑,可是又感觉曲风十分了解。
至于歌词方面,作者是想套用张爱玲著作里边的一些词语,比如“白饭粒”“蚊子血”,可是整个听下来,根本上便是无病呻吟,强行把这些词语堆砌在一同罢了。
“白饭粒无处抛,蚊子血也抹不掉”,说刺耳一点,简直便是狗屁不通,为了强行押韵而写的歌词。
浅显来说,这些歌词看起来很高档,实践上却十分土气,常常在描绘一些正确的废话罢了。
本身这些不入流的著作都摆不上台面的,成果现在却成为了华语乐坛排名前10的热歌,确实不得不让人忧虑,现在华语乐坛究竟掉到了什么样的水平?
十几年前,华语乐坛十大热歌是什么样的场面?
那个时分,周杰伦王力宏陶喆这些音乐人神仙打架,蔡依林和SHE他们都不必定排得上号,林俊杰也要靠边站。排行榜随意一首著作拿出来,不只仅是曲风很经典,歌词也值得品味。
神仙打架的时代百花齐放,关于许多乐迷来说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仅仅没有想到,这个美好的时刻却是如此短暂。
除了这个排行榜之外,另外在当天晚上取得最佳男女歌手以及金曲的著作,根本上也是乏善可陈。
诚然,咱们不能妨碍他人喜爱听什么著作,可是从现在这个排行榜的音乐著作质量来看,咱们不免忧虑华语乐坛的未来。
太多垃圾著作占有干流,这不只意味着华语乐坛全体音乐的水平下降了,可能许多年青的乐迷也会以为,从前的那些经典著作也不过如此。
一代又一代年青的乐迷,关于华语乐坛的下限变得越来越低,关于音乐著作的要求越来越没有底线,这才是咱们最忧虑的。
现在华语乐坛最主要的问题,是出现了人才断层。
随着王力宏和周杰伦这些歌手有了各自的家庭,逐渐消失在镁光灯下,不再参加干流奖项的竞争,连创作的欲望也不像以前那么激烈了。
就像周杰伦这几年根本上没有推出新的著作,而现在华语乐坛当中又没有一些年青的音乐人,能够真实挑起大梁的。
山中无老虎山公称霸王,这样一来,就给了一些半桶水的歌手许多的时机。随意扯几句口水话,哼几句乱七八糟的曲子,也敢自称为原创音乐人。
渐渐地,咱们关于原创歌手这种身份的期待和要求变得越来越低。就像演员这个行当,现在现已变成了一个不值钱的身份,只需有名气,是个宠物都能演戏。
越来越多滥竽充数的半吊子歌手浑水摸鱼,让华语乐坛变得乌烟瘴气。随意胡诌抄袭的著作,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却大受欢迎,认真做音乐的低沉音乐人,反倒无人问津。
劣币驱逐良币,当华语乐坛被这群音乐裁缝占领的时分,估量就要完全凉凉了。
“华语乐坛”最近不知道招谁惹谁了,这几天不断人拎出来吊打。对方一边吊打还一边骂骂咧咧,“你一潭死水!”、“你回到了彩铃时代!”、“都2022年了,你还姓周!”、“你早就姓抖名音了!”,总归,“你完了!”、“谁也救不了你!”
单从排行榜上看,当下的“华语乐坛”确实不太争光,Apple Music前一阵发布的年度热歌榜,周杰伦的老歌占了54%,100首歌里,2021年发行的华语新歌就两首,一首《星辰大海》(黄霄云),一首《这国际那么多人》(莫文蔚)。
图片
就这还不够吊打“华语乐坛”?无敌是多么的孤寂!周杰伦现已“孤寂”到连新专辑都没动力发了,承受采访都不带编了,直接告诉咱们,“并不是我不出专辑,仅仅现在我都在玩”。
“华语乐坛”被吊打的另一个原因是“热歌当道”。除了周杰伦、陈奕迅、林俊杰、薛之谦、李荣浩、邓紫棋等少数几位常客,当下的排行榜上满是一些不认识的歌手,姓名大都是网名,一茬接一茬的冒尖,都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
别问,问便是“姓抖名音”。
全国苦抖音久矣?也不是,不信你翻翻早些年的媒体报道,没有抖音的时分,说到“华语乐坛”或者“唱片业”,照样“哀鸿遍野”。黄舒骏2009年就现已宣告“唱片业现已死了”了,2011年,宋柯又给唱片业的棺材板加过一颗钉子。
图片
但是,十年后的今日,咱们依然在这里评论“华语乐坛”……
咱们评论的“华语乐坛”究竟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又要去向何方?或许是时分来好好捋一捋了。
从何而来,或许能够问问孙燕姿
任何一种观念的成型,都有自己的进程,“华语乐坛”也不例外。
有人说,“华语乐坛”等于“港台乐坛”,表面上看确实如此。许多人思念的“神仙打架的时代”,所谓的“神仙”大都是港台歌手,周杰伦、五月天、S.H.E.、陈奕迅,以及在许多人形象中是我国台湾火过来的孙燕姿等。
那个时代,港台歌手确实占有了“华语乐坛”的C位,但“华语”两个字,其实,规模不止于“港台”,否则,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得不乐意了——虽说“新马歌手”想要火到外埠,也得走港台途径,但读完本文,你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略。
图片
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模糊概念, “华语乐坛”来源已不可考。不过,从一些资料看,“华语乐坛”的观念成为“一致”大概是在1990时代末。
在此之前,“乐坛”的观念,多带有地域和本土色彩,我国台湾有“台湾乐坛”或“国语乐坛”的说法,我国香港有“香港乐坛”的说法,而在我国内地,媒体上早年比较多见的字眼是“港台音乐”。
尤其是“港台音乐”,自1970时代中后期开端发端到1980时代末港台的唱片工业根本成型,在影视和综艺的带动下,港台演员势不可挡的成为华人文娱圈的主角,上内地,下南洋。
但在“港台唱片业”快速开展的一起,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也在开展自己的华语唱片工业。
1980时代初,新加坡出现了一场发起华人唱华语歌的“新谣运动”,诞生了一批优异的创作人才,他们中的佼佼者,日后也开端尝试“反向输出”,比如许环良、陈佳明和巫启贤。
图片
“新谣时期”的许环良(左下)和巫启贤(右上)
随后,新马音乐人逐渐参加到全球华语唱片工业的链条中。1990年,新加坡音乐人Dick Lee参加创作和录制的专辑《野花》(林忆莲),给职业留下了深入的形象;1990时代,巫启贤、陈洁仪、无印良品和许美静的歌曲先后在港台和内地走红,而许美静的幕后操盘手是当年在“新谣运动”中跟巫启贤一同组过团的陈佳明。
21世纪前后,“新马歌手”蜂拥而至,新加坡有孙燕姿、林俊杰、蔡健雅、阿杜等,马来西亚有曹格、梁静茹、戴佩妮等,“新马歌手”的影响力达到前史巅峰,至此,“华语乐坛”的说法也取得了全面的认可。
假如非要给“华语乐坛”划出一条分水岭,或许是孙燕姿打败周杰伦取得金曲奖最佳新人那一年。在此之前,“华语乐坛”更像是“港台乐坛”,在此之后,“华语乐坛”就更像是“华语乐坛”了。
图片
华语乐坛分工,内地曾只管“接盘”
“华语乐坛”这个概念的落地生根,是华语唱片业全球化专业分工的成果。
随着全球华人商场的跨区域联动加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音乐人影响力越来越大,“华语”一词所包含的全球性华人音乐商场的含义也越来越重要。
2004年,《我国新闻周刊》刊发了一篇李宗盛的专访,标题是《李宗盛谈华语乐坛流水线:新马制造 台湾秀场 内地接盘》。
图片
一个标题就勾勒出了其时华语乐坛的工业链条概括:内容制造在新马、传达靠台湾的综艺节目舞台、消费商场则主要在幅员辽阔的内地。
传统唱片业传统唱片业遵从的是“古腾堡经济”模式:大规模投资、专业化分工、群众化消费。
假如说1980时代之前的港台音乐,以本土出产和消费为主,之后,海外巨子的入场,借助全球化分工和分销,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成为大势所趋。而分包性价比最高的“新马”成为不少唱片公司的选择,这也推进了新马当地唱片业的开展。
“新谣运动”中走出来的许环良,1986年参加创办了海蝶唱片,李偲菘和李伟菘兄弟则在1990时代初成立了自己的制造公司。这些从前徜徉在华语乐坛边缘的小团队,慢慢地接近华语音乐商场的中心,并毕竟孕育出了孙燕姿和林俊杰这样的巨星。
在李宗盛看来,1990时代中期开端,我国台湾的唱片业,越来越依靠“外包”,本身的内容出产才能越来越弱。“表面上看,台湾的流行音乐工业依然风光无限,还在扮演火车头的角色,但实践上有很多的内容资源、人才的产地都不在台湾了,只不过最后到这个地方来使他们发亮。”(摘自《我国新闻周刊》)
内地歌手也想借助台湾的秀场来发亮,但毕竟真实发亮的只要那英。
在那个时代,相比我国港台和新马,在华语乐坛的工业链中,内地商场处于较弱势的角色。由于流行音乐工业起步较晚,又没有像新马那样享用过“分包”的红利,内地商场更多是在自己探索,一起也高度依靠港台经历。
1990时代内地流行音乐商场里较成功的事例,不少都有港台人士的身影,比如张培仁操刀的“魔岩三杰”,背面有滚石支撑,而从前推火“学校歌谣“的“大地唱片”和从前推出郑钧和小柯的“红星音乐出产社”都是港人创办。
图片
除此之外,内地本土唱片业开展远谈不上成熟,尽管偶尔也会有一些像亮点,但商场根本被港台演员主导,也便是李宗盛所说的“接盘”。
但是,开展到1990时代末,留给内地完善唱片业系统的时刻现已不多了,很快,新技术和新途径将吞噬一切。
传统唱片业最后的战役
2000年,周杰伦出道,才华横溢的他,一火便是20年,但一起也掩盖了唱片业存在的问题。
在群众眼里,21世纪前五年是华语乐坛神仙打架的时代,但在业界眼里,那是唱片业崩盘的开端。
张信哲曾回忆说:“我十分灰心的是2000年那段时刻。我还在索尼,两年换了4个team,一首歌都没录出来。公司也在不断兼并、重组。整个工业乱了,原来有规则的国际崩塌了。(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资深媒体人马世芳的说法是:“台湾唱片工业的消灭大概是2001、2002年,MP3是一个事,可是唱片工业原本体质的弱点,由于MP3也就浮现出来。”(摘自《青年BLEU & BOOK》
歌手游鸿明则说:“早在2004年的时分,我就曾说过唱片业迟早会崩盘,其时许多人还很惊讶。但是两年后的2006年,唱片职业的越发惨淡,咱们似乎才第一次意识到唱片业开展现已到了寸步难行的地步。”(摘自《成都晚报》)
2009年,黄舒骏在一场发布上“宣告”:“唱片业现已死了。”
图片
现在看起来,周杰伦、五月天、孙燕姿、林俊杰、S.H.E.那一批人的兴起,可谓华语传统唱片业“最后的战役”,他们抢在互联网起势之前站稳脚跟,并因而收获颇丰。后来,华语乐坛开端断档。
当年陶喆发完第一张专辑,被捧上天,却没想到,没两年居然蹦出一个周杰伦,现在,周杰伦出道21年了,五月天出道22年了,陈奕迅出道26年了,但在华语乐坛里,放眼望去,无人接班。
也不是完全没有,只不过,很难火到内地商场,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周兴哲。周兴哲的海外数据十分超卓,他的歌曲在Spotify上高居中文歌曲播放量第一位。但在内地商场,现已发了五张专辑的他近两年才算靠内地综艺积累了一点知名度,跟一出道就红遍大江南北的长辈不可同日而语。
实践上,21世纪后五年出道的港台歌手,地位现已大不如前。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内地经济兴起打乱了“华语乐坛”原有的链条,华语唱片业曩昔赖以为生的专业化分工已优势全无。
图片
21世纪之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快速开展起来,而我国内地是全球开展最快的商场,并因而占有的途径优势。
传统唱片业的宣传,主要靠群众媒体之上而下的填鸭,互联网和彩铃让音乐连接到了更广阔的“下沉商场”,顾客的需求发生了微妙的改变——网络歌曲和彩铃歌曲的昌盛,跟音乐史无前例的“下沉”有关,曩昔由于种种条件束缚而无法介入音乐消费的普罗群众,现在有了用手投票的权利。
短视频热曲的底层逻辑,也不外乎于此。“喂猪食”这种说法,过于简略粗暴,也过于看低群众的自主选择意识,“审美”是一个不断开展的进程,假如连触摸的时机都没有,谈何审美?
内地文娱商场也由于背靠越来越强势的经济,逐渐掌握了传达的主动权。
邓紫棋、萧敬腾和徐佳莹等港台演员通过上内地综艺破圈,证明了这样一点:内地不再只管“接盘”,也开端提供“秀场”了。演员不再依靠台湾的舞台“发亮”了,相反,港台和新马演员要想“发亮”,得上内地的舞台了。
图片
邓紫棋在《我是歌手》第二季
问题是,内地的制造,没有跟上。
华语乐坛的未来,还得看“内地”
“坛”这个字,是祭祀用的台、是讲学的场所、也是一个容器和一个圈子。总归,它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空间,就有经纬、长宽、高低。
“乐坛”这个词过于笼统,提“音乐工业”或许更适宜一些。一个健全的音乐工业,起码应该具有一个完善的产、供、销系统和配套的价值衡量和传递机制。就像任何一个空间相同,有经有纬,有高有低,有长有短。
欧美乐坛,不光有专业化的人才和分工,还有专业化的媒体和奖项,以及相对较严谨的数据计算,并由此构成较统一的职业一致。
“一致”成型之后,职业从业者会构成类似的审美和技术水平,并由此推进职业在某个安稳的水平上不断向前开展。
欧美也有偷工减料的内容,但上不了台面,而台面上能听到的,由于有“一致”束缚,不会太离谱。
相比之下,内地音乐商场就显得有些紊乱,长久以来,缺少一条安稳的头绪。
一会是“魔岩三杰”,一会是“学校歌谣”,一会是“彩铃一响,黄金万两”,一会是“神曲当道”,现在则可能是“短视频热曲”的全国。
图片
仔细想想,曩昔20年来,能长期保持著作安稳输出、演绎工作不断成长的内地歌手都寥寥无几。
内地乐坛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当咱们企图去评论相关问题的时分,可能会发现,咱们对此没有“一致”,有的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或者是“存在便是合理”,“一个人便是一支部队”大行其道。
“一个人便是一支部队”既是新技术开展带动出产力下沉的成果,也是职业缺少专业化分工的缩影。
一个职业的“一致”需求在多年开展之后不同岗位经过彼此拉扯才能成型。在传统唱片业时代,内地音乐商场专业化系统还没有充分开展起来就被新前言冲垮了,现在的商场表征,是多年恶疾的病发。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开展出一套专业化分工,商场所出现的便是“专业化”的反面:各自为战、各生欢喜,也乱象丛生。
回忆全球音乐工业的开展进程,咱们会发现,音乐商场的开展,总会经历一个靠“偷工减料”野蛮成长的阶段。
一百多年前,音乐工业刚起步的时分,“叮砰巷” (Tin Pan Alley)的偷工减料,让业界人士怒批“有多少新的音乐,就有多少新的垃圾。”内地的音乐商场所出现的 “乱象”只不过是重走“叮砰巷”的老路。
图片
“野蛮成长”毕竟得回归理性和规范,但这条路还要走多久,谁也不知道。
一如互联网作家克莱·舍基所言:“互联网并非是在旧的生态系统里引入新的竞争者,而是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现在的音乐工业变革,是系统性的范式转移。传统前言所建构的资源高度集中的“古腾堡经济”正在被分布式的“互联网经济”替代,而我国内地又是全球音乐商场中互联网化程度最深的一个。
IFPI的数据显现,全球音乐工业流媒体收入占比是62.1%,我国内地的流媒体收入占比超过90%。
图片
深度互联网化的我国音乐,享用到了我国互联网经济快速开展的红利,我国内地的音乐商场是现在全球增速最快的商场之一。
图片
仅仅,互联网为我国音乐商场带来了“效率”,却没有带来“质量”,并且,在一个缺少传统唱片业经历打底的商场环境下,网生内容怎么有序开展,并无经历可循。
“华语乐坛”的认知紊乱,可能便来自于此。内地原本就脆弱的唱片业系统,被新前言冲得乱七八糟,支撑不起优质内容的开发,少数能在内地立足的港台、新马演员根本上都是老面孔。于是,在新前言不断开展的一起,没能跟上经济和前言开展脚步的“华语乐坛”只能停留在曩昔。
至少,在网友的形象中是这样。
属于港台和新马的“传统唱片业模式的华语乐坛”正在成为曩昔,“互联网时代的华语乐坛”依然缺少“一致”,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或许,一切从业者都需求考虑一下,咱们究竟想要建构一个什么样的“华语乐坛”。
当这个问题捋顺之后,相信会有新的天才横空出世,并且,或许就诞生在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