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女人才能知道这些丑陋的秘密。”“我的整个人生,不过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进行的一场庸俗的斗争。”这两句话分别出现在第一本书《我的天才女友》和第四本书《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失踪的孩子》的马甲上。
自2011年《我的天才女友》出版以来,它和随后的三部小说在全球印刷量超过1000万册,《那不勒斯四部曲》成为现象级畅销书,也催生了HBO的同名电视剧。随着同名电视剧的播出,更多的人对原著《那不勒斯四部曲》和那不勒斯这座城市产生了兴趣。
美剧《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剧照。
3月16日,《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在HBO播出,网友平均评分9.6分。莉拉和列侬的友谊和战争在新剧系列中进入了青春阶段,他们之间充满了激情、困惑、挣扎、支持和背叛。
“女性长期以来都不是社会文化的主体,缺乏自己的‘公共空间’,女性之间的友谊还处于缺乏借鉴的阶段。大众媒体和电视剧中的很多情节都在诋毁这种关系。在女性友谊成功之前,“塑料姐妹情谊”这个表达就已经出现了,“闺蜜”掺杂了很多暧昧的东西。”
3月19日,《那不勒斯四部曲》中文翻译陈颖在接受《杜悦》记者专访时表示,她认为这是《那不勒斯四部曲》和同名美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陈颖
他们描绘了那不勒斯50多年的史诗般的画面。
“在我眼里,莉拉就是莉拉,不是这个城市的任何一个普通女人。我们的母亲被丈夫打了一巴掌后,无法表现出冷静的蔑视。他们总是不顾一切,不停地哭,对着自己的男人拉脸,在背后骂他们,然后,或多或少,他们还是像以前一样尊重他们(比如,我妈总是欣赏我这个卖东西没有底线的爸爸)。但莉拉是顺从的,但没有尊重。”
这是“我”在听新婚女子莉拉讲述她遭受家暴后的心理活动。那是1966年的春天,“我”和莉拉还在那不勒斯。
莉拉是鞋匠的女儿,“我”的父亲是市政府的看门人。“我”和莉拉居住的街区是那不勒斯一个破败的贫民窟。邻里之间充满了暴力:丈夫对妻子的暴力,父母对孩子的暴力,强者对弱者的暴力。
我的童年“我”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好女孩,在这个贫穷的街坊小学。我的一个同学莉拉在数学、写作和艺术方面都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不同的是,她从小就是一个“坏女孩”,因为叛逆和狡猾。“我”和莉拉有不同的性格,但他们彼此吸引。“我们”一直在与丑陋的外部环境和内心美好的愿望一起战斗,相互支持和依赖,却又相互嫉妒和竞争。
小学毕业时,莉拉邀请“我”逃学去看海。这是“我”第一次远离街区。我面前是汽车和羊群扬起的尘土。“我”知道远处有一片海,而那块地已经远远落在后面。“我”希望继续出海,但莉拉突然转身,坚持要回到街区。
这一次不成功的观海经历,成了“我”一生难忘的记忆。从此,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如愿进入了中学;由于父亲的强烈反对,莉拉辍学成为父亲和哥哥的帮手。“我”和莉拉命运的分水岭开始了。
多年后,如果莉拉总是像婚后那样对她讨厌的世界表现出顺从,而不是突然离开自己的生活,以“我”的身份讲述她与莉拉的故事的作家埃琳娜可能不会写下她与莉拉的故事。
“你总是走得太远。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现在我们老了,还是这样。你不只是想摆脱你的痕迹。现在,66岁了,你想摆脱你留下的生活。”埃琳娜半夜被莉拉的儿子打来的电话吵醒,她说,在听说莉拉失去联系两周后,她“非常生气”,拿走了她所有的衣服,并把她从所有的照片中删除。她打开电脑,决定写下她看到的和莉拉告诉她的所有关于莉拉的故事。
埃琳娜真的开始写作了。从2011年到2014年,莉拉和她的故事每年都会出版。这是我才华横溢的女友,一个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故事,留下的故事,失踪的故事,被称为那不勒斯四部曲。
孩子”。这四首歌分别是莉拉的一生,绰号列侬的埃琳娜的一生,以及那不勒斯与传奇球星迭戈·马拉多纳合作50多年的史诗画面。
一本充满活力的书,但作者无法检验它。
在四部曲中,讲述故事的“我”全名是埃琳娜·格列柯。四部曲的作者是埃琳娜·费兰特。
这位作家名叫埃琳娜·费兰特,因为她从未露面,至今很少有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甚至这位作家的性别,也是备受争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受四部曲欢迎的作家应该是那不勒斯人,或者在那不勒斯生活了很长时间。因为,从1992年开始,这位名叫埃琳娜·费兰特的作家出版的所有小说都以那不勒斯为背景。
“我相信写完之后,就不需要一个作者了。一本书如果有内涵,迟早会找到读者;如果不值一提,那就算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喜欢那些作者密不透风,神秘莫测,但从古至今都充满活力的书。”Elena ferrante向读者解释了她拒绝一直通过信件“露面”的原因。
随着HBO电视剧《我的天才女友》于2018年11月开播,形象化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第一部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部小说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后,在全球至少卖出了1000万册,许多读者和剧迷都去过那不勒斯。
“我觉得作者可能是‘他们’,但主笔应该是‘她’。”3月19日,《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在HBO播出三天后,《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中文译者、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陈颖推测。
陈颖在意大利塞拉塔大学学习语言学。十一年前,她和来自那不勒斯的同学莉迪亚一起去了那不勒斯。她仍然记得莉迪亚的家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里。开车进去,车的后视镜折叠后会卡住,陈颖的同学“挤一挤,很难受”。
“维苏威火山的两座山是那不勒斯的背景。它们非常漂亮,但令人不安,因为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再次醒来,醒来后风会吹向哪个方向。”陈颖后来写了回忆。
“一座城市太过古老辉煌,居民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尴尬,一种不值一提的感觉,那就是路人也能看到城市、时空和人的分离。”在《那不勒斯四部曲》译者注中,陈颖引用了米兰诗人安吉利斯的这句话。她觉得那不勒斯人和他们的城市联系紧密。“这不是米兰的冷漠,都灵的理性,罗马的玩世不恭,威尼斯的虚荣,但其他一切都是伪装。那不勒斯的情绪是真实的,活力是原始的、自发的。”
意大利有句谚语,“看着那不勒斯去死吧……”。陈颖认为,那不勒斯有“及时行乐”的氛围。“南方火热混乱的交通,猖獗的黑社会组织,都阻挡不了人们幸福的生活”。她也认为那不勒斯是一个可以改变你生活的地方。“这个城市让你兴奋,体验生活的欢乐和痛苦,告诉你这是你唯一拥有的东西。”陈颖下定决心回到中国,也就是在那不勒斯同学家的沙发上。那时,埃琳娜·费兰特还没有开始写《我的天才女友》。陈颖从没想过自己会通过翻译小说再次遇见那不勒斯。
“与一座城市重聚的方式有很多,不是作为游客,而是一种更深刻的方式。我有一种预感,我会再次回到那不勒斯,再次见到莉迪亚,当然还会去探索在费兰特逗留了很久的城市地区。我甚至提前感受到了刚出炉的披萨的味道,街道的喧嚣,南方阳光的炙热。”陈颖希望以后能再去那个“改变人生的地方”。
会话
“教育不能保证女性可以抛弃自我约束的观念”
潇湘晨报:这部《那不勒斯四部曲》之所以风靡全球,是因为它能引起全世界读者的共鸣。书中与你个人产生共鸣或感同身受的元素有哪些?
陈颖:其实译者首先是读者。当时我很快就看完了这套书。我觉得很容易和书中女性的成长经历产生共鸣。那不勒斯贫困地区的妇女生活空间狭小,处境压抑。列侬和莉拉生命力强,斗争激烈,这是最感人的部分。
另外,从整个历史背景来看,这个故事非常宏大。有一代人的一个时代的经历,可能和快速发展的中国有些相似。
潇湘晨报:莉拉和列侬,从第一次见面开始,你们对他们的喜欢有没有改变?
陈颖:没变。莉拉是一个抽象的人物,列侬更真实。个人比较喜欢列侬。她很有韧性,更适合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潇湘晨报:现在都说作者是谁,连性别都是个谜。你认为作者更有可能是他还是她?如果是她,有没有可能她把自己分为莱拉和列侬来写,也就是她走过的路和没走过的路。
陈颖:我觉得作者可能是“他们”,但主笔应该是“她”。她不应该把自己分成两个人。这可能只是过去一段友谊引起的记忆,她补充了自己的其他经历。
潇湘晨报:故事开头就提到了小妇人。作为一部具有女性人物和女性意识的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能否理解为对小妇人的致敬?
陈颖:故事开头提到了小妇人。这应该是当时意大利青少年必读书目中的一本书。故事和主题正好符合这两个女孩的心理。在采访中,费兰特没有明确表示这个系列是对小妇人的致敬。她反复提到的意大利作家是莫兰特。
潇湘晨报:如何看待女权运动和女性觉醒?在你看来,莉拉的最终消失意味着什么?
陈颖:女权运动在历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是享受利益的一代,但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并非所有女性都有这种意识。他们会想当然地通过一些坏习惯和习惯性的想法来欺负其他女人。教育是女性觉醒的基本条件,但不能保证她们能抛弃那些自我克制的思想。
莉拉的消失意味着她对这个世界的拒绝,以及她在长期奋斗后的疲惫和疲惫。
潇湘晨报:莉拉的厌倦是否预示着她的奋斗失败?
陈颖:其实莉拉从一开始就有一种幻灭感。用成功和失败来衡量她的生活似乎太简单了。我想说希腊神话总是在讲述人的这种毫无结果的奋斗,我觉得全力以赴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在与生活抗争和挣扎的过程中,莉拉唤醒了巨大的智慧,也承受了很多,最吸引读者,也是列侬最欣赏她的地方。
潇湘晨报:莉拉、列侬和他们朋友的青春,他们的成长,对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借鉴意义吗?
陈颖: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如果一个城市陷入了黑社会、毒品或其他无休止的循环,它必须找到摆脱它或改变它的方法。
潇湘晨报:你有没有把自己的青春和书中主人公的青春,和学生的青春做比较?
陈颖:是的,青年时期也有很多类似的经历。经常回忆那段时间的友情,我的陪伴,朋友的影响。友谊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潇湘晨报:过去大家都是因为迭戈·马拉多纳才知道那不勒斯的,但很多人只知道这个城市的名字,而《那不勒斯四部曲》把读者带到了那不勒斯生活图景的深处,很多读者对这个城市产生了兴趣。接触这部小说后,你有没有亲自去过那不勒斯?
陈颖:在看这个系列之前,我去过那不勒斯几次。曾经因为旅游,街道很破旧,街上的车很破,但是这个城市的女性有很强的冲击力。走在街上的年轻女孩有一种盛开的感觉和蓬勃的活力,这与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费兰特年轻时出现在莉拉,每个人都陶醉了,这就是当时的场景。
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风俗,人们的情感很容易释放。我在那不勒斯住了一段时间,希望以后能再去一次。
潇湘晨报:你以为四部曲传入中国后,很多出版社就开始关注女性体验了。关于女性体验的作品有没有其他推荐?
陈颖:四部曲之后,我还带着研究生去做了达契娅·马莱伊尼的两部作品:《巴勒莫的声音》和《风》,这两部作品都关注女性的经历和女性的成长。目前,这两本书正在出版。马拉尼现在是意大利文学的领军人物。她被诺贝尔奖提名已久。她的观点与费兰特不同,她主要从社会角度分析妇女问题。
另一部当代意大利小说《被遗弃的女孩》由外研社出版,也是关于一个女孩的成长以及与原生家庭的和解。
潇湘晨报:你在采访中提到,女性要达到成熟,实现自我救赎,必须经历各种各样的经历。这种成熟和救赎具体意味着什么?
陈颖:女性的成熟体现在《那不勒斯四部曲》和列侬身上,也就是她最终实现了“自洽”。作为一个思想独立、经济独立、内心坚定的女性,她有自己的私人和公共生活空间。她住在都灵,没有人能折磨她或限制她。这也是救赎的结果。
潇湘晨报:很多读者提到莉拉和列侬的友谊时,特别提到女性友谊。你还说在意大利文坛,四部曲的特点是没有人把女性友谊写得这么深刻。女人之间的友谊真的和男人之间的不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陈颖:男人之间的友谊是有一些明确的规则的。意大利确实有很多作品展现了男性友谊的延续。在德国,我们熟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也可以作为故事流传下来。在中国我就不说了。博雅、钟子期,“博雅从不牵线”也是几千年的典故。
女性长期不是社会文化的主体,缺乏自己的“公共空间”,女性之间的友谊还处于缺乏借鉴的阶段。然而,大众媒体和电视剧中的许多情节都在诋毁这种关系。在女性友谊成功之前,“塑料姐妹情谊”这个表达就已经出现了,“闺蜜”也掺杂了很多暧昧的东西。
女性的心理和处境使女性的友谊比男性的友谊更复杂,这是客观事实。但我认为,费伦作品中这一时期女性的特写,也可以作为女性友谊的参考,其特点是“以诚相待”,爱恨交织,终身维系深厚的友谊。
只用了不到两周的时间,我就看完了只有两个字“自由”的那不勒斯四部曲。
四部曲不是普通人的故事。作为女性,列侬和莉拉两位女英雄生活在二战后的意大利,有着强烈的自由意识和自我意识。
当男人编造的女人还在笨拙地争取男人的依靠时,她们生来就是为了寻求自由和解放。
再一次,自由是自然。有了自由,就必须有透明度、勇气和细腻。
嫁给一个喜欢对的东西却不爱的人。
我不愿意相信列侬只是利用了皮埃特罗,尽管后来她为了早年情不自禁的初恋离开了他。
彼得·罗是一个怎样的人?出身于上流社会,有教养,平和正直的绅士。列侬进入上流社会后,他是唯一认识的愿意娶她的上流社会人士。
虽然我不想用底层和上层这两个词,但这是最容易理解的方式。
彼得·罗被才华横溢、真诚的列侬深深吸引,真诚而绅士地接受了她的家庭、家乡、贫穷和粗俗。
刚开始看到这样的组合,你会为列侬松一口气。看来她真的已经离开那不勒斯了,她的财富和名声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充实起来。
她的孩子不需要像她一样努力工作。他们可以接受像皮埃特罗一样优雅体面的教育,轻松追求物质自由之上的一切。
嫁给这样的人,可以得到亲朋好友的满足和身边人的羡慕,你会更好的融入这个正常的社会。但一旦你爱的人和事真的出现,你就无法抑制内心的躁动,你可能会偷偷或勇敢地跳进你想要的漩涡。
你会失去很多,甚至你渴望的人和事最终都会离开你,但你已经找到了自己。
如何区分喜欢、契合和爱?
我觉得是人的本能,不需要教。
你爱的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越爱一个人,越爱自己。
当莉拉和斯特凡诺结婚时,她发现她爱的人和她想象的不一样。
也有可能为了金钱和名誉牺牲爱情和爱人,但他装得很好。
也有可能为了金钱名利牺牲爱情和爱人,还不如选择一个真正的门外汉。
列侬成了尼诺的情妇,遭受了最常见的背叛。
列侬因尼诺离婚而失去尊严,这并不可惜,列侬背叛皮埃特罗,伤害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一种愤慨。
反而是列侬爱上的尼诺,对爱人缺乏忠诚,是一个通过情妇往上爬的低俗之物,与当初那个朝气蓬勃、才华横溢的帅哥相去甚远。
一切都沦为金钱和政治。
怎样才能看清爱人的真面目?
你看清自己了吗?
活在爱里,更享受受虐。
痛苦会让你快乐,让爱情更像爱情。
男人也可能在乎钱包和地位。但女人只在乎爱情和自己。莉拉和列侬一直生活在爱情中。如果没有人爱,那就爱自己,继续——孩子。
尽管尼诺是渣男,他充分利用了和他睡过的女人,包括列侬,但他仍然是列侬唯一爱过的男人。
在频繁的拉扯中,越来越忍不住出现无心。这种受虐的过程不仅让爱情越来越深,也是让爱情消失、找回自我的最快方式。
她在伤害自己?
她也在拯救自己。
最初的影响是无形而坚定的。
当尼诺第一次向列侬表白时,当他们在学校再次相遇时,当尼诺和莉拉分别陷入爱情和痛苦时,当尼诺再次出现在列侬面前时,尼诺就像是每一个读者的美丽初恋,拥有帅气的阳光、独立的人格和眼光才华...
尤其是他坚决反对父亲这个虽然能写点东西却油腻不忠的中年人,哄着寡妇带着字睡觉潇洒离开,在厨房把粗糙的手伸进列侬的睡衣,在夜晚荒芜的海滩上进入列侬的身体,夺走她的童贞。
渐渐读回来,我会失望的发现,尼诺的天赋成了吸引那些二奶爬上去的信心。他和他一直特别讨厌的父亲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无论你读多少书,写最好的作品,嫁给最好的男人,列侬都离不开那不勒斯。
彼得·罗和列侬离婚时,他发现她只知道比她庸俗的母亲更会写一些字。
但是列侬自己一直都知道,她非常害怕像她妈妈一样在家里一瘸一拐地走来走去,害怕自己无法离开那不勒斯。
她一直渴望逃离那不勒斯,在各种牵连之后,她顺利离开了。但她爱的人,她写的书,她的情感支持,都与那不勒斯息息相关。
好像尼诺和列侬都踏入了一个阶层,但我看得出他们的皮肤上还刻着父母的影子。
一旦你认为那个阶级存在,你就不能自由,你永远不会到达那里。
努力吧,也许你的孩子可以。
下一次,我想谈谈为人父母,
我想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