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一位白叟背靠枕头,手指哆嗦着写下终究的文字:“人生实在过得太快了,坎坎坷坷,忧忧患患,直到闭紧了眼睛……”
在弥留之际,她想到了逝世多年的前夫左权将军。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当着女儿的面,白叟将自己收藏了几十年的11封家书(一共是12封,战乱中丢掉了一封)取了出来,抚摸着那些现已泛黄的纸张,泪光隐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是战役年代,左权将军写给妻子的一封往常的家书。
“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似乎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儿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十分狡猾,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到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儿的话,真痛快极了……志兰!亲爱的,别时简单见时难。别离廿一个月了,何日团聚,念念、念念。”
但,他们终是再没有团聚。
1942年5月25日,这封信件写下的第五天,日军的炮弹击中了他,家书竟成绝笔。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
音讯传来,整个延安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毛泽东把自己关在书房整整半日,走出来时,他的桌上多了一幅字,上面写着“国之忠魂”!
此刻间隔左权和妻子刘志兰成婚才只3年,女儿左太北刚满两周岁。
他们曾爱得那么深,缘分又那么浅。
短短3年,又好像是一辈子。
01
“亲爱的,你是沐浴在革新风暴中最美的花!”
1917年,刘志兰出世于北京一个商人之家,家境富裕。家里7个姐妹,个个容颜姣好,被邻居们称赞为“七仙女”。
姐妹中,刘志兰表面气质最为拔尖,她自幼饱读诗书、才思敏捷,还写得一手好字,在北师大女附中,她是备受瞩目的校花。
在校园里,刘志兰阅览前进书籍与报刊,书中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她,她决心投身革新,要为国家、革新奉献自己的终身。
“一二九”运动时期,刘志兰手举横幅,走上街头,参加抗日救国游行。由于在革新活动中表现突出,她被选为“民先”队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刘志兰与浦安修等革新青年怀揣理想,一同来到了革新圣地延安。
当理想落地,刘志兰才发现本来所谓的革新,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
刘志兰被这里的艰苦条件深深震撼到了,家常便饭,粗布衣衫,即便是领导也不例外。更难的是,女孩子们压根儿无法洗澡。刘志兰到延安没多久,浑身就长满了虱子,苦不堪言。
而震撼她的,则是这些人乐观昂扬的精力以及将革新进行到底的信心。本来真的有一群人,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可以扔掉舒适的生活,选择一条充满艰险、荆棘丛生的革新之路。
她很快习惯了延安的生活,在干部训练校园学习结业后,刘志兰被分配到北方局妇委作业,并担任陕北公校园教导员。
学历高,长得又美丽,刘志兰很快从一群女孩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公认的“延安四美”。
1939年,刘志兰跟从组织一同来到太行山视察、做宣传,在晋东南的革新宣讲大会上,刘志兰上台讲话,她神采飞扬,活泼明亮。引得台下的朱德配偶拍手称赞,他们笑着对了个眼神。夫妻俩同时想起一个人——八路军总部副参谋长左权。
左权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后又赴莫斯科大学和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是当时八路军学历最高的将领。他随军身经百战,立下不少勋绩,但由于忙于革新作业,耽搁了终身大事,一向到34岁还是单身。
会后不久,朱德找到了刘志兰。左权的台甫刘志兰早就有所耳闻,他可是八路军的一面旗号啊,连毛主席都夸他是少有的军事人才。
想不到竟然以这种方式和他有了交集,刘志兰既吃惊,又有点儿莫名期待,她垂头回答,“全部听朱老总组织。”
朱德看着她害羞远去的背影哈哈大笑:“交兵,我是总司令,你听我的;找对象,你是总司令,我听你的。不要以为是总司令介绍,就委曲求‘权’了。”
全部便是那样的瓜熟蒂落。
1939年4月16日,左权和刘志兰在八路军总部潞城北村成婚。
一个是高学历的英武军官,一个是貌美如花的常识女性,可谓天作之合。
那天,老乡们带着土豆、白菜、萝卜、馒头、白酒赶来庆祝,院子里唢呐震天响,一曲《丹凤朝阳》热闹翻天,整个北村像过节相同。
晚上,当战友散去时,左权深情地望着刘志兰,用俄语说:“亲爱的,你是沐浴在革新风暴中最美的花。”
刘志兰听了,低眉浅笑。
谁说军人不明白浪漫,他说出的情话让人心醉。
这一年,左权34岁,刘志兰22岁。
02
等把侵略者赶出去,我必定好好陪着你们
可这浪漫总是来去匆匆。
左权是司令部最忙的人,每天至少作业16小时以上。
夫妻聚少离多。连碰头、吃一顿饭都成了奢侈。
无数个漫漫长夜,刘志兰枕着怀念单独睡去。
在战场上,左权是叱诧风云的将军;在家里,他是温顺深情的老公。刘志兰怀孕后,前期反应很厉害。左权每天黄昏都骑马从总部驻地去看她,一向持续两个多月。周围的男同志都知道参谋长爱老婆,女同志们更是仰慕刘志兰有个关心的老公。
1940年,两人的女儿出世。看着女儿粉嫩心爱的小脸,左权的心都要融化了。他特意请彭德怀给孩子取名,彭德怀说出“太北”两个字,“太行山北面出世的姑娘嘛”。
初为人母的刘志兰,一面手忙脚乱地带孩子,一面为老公的安全担忧。
她所期待的爱情,即便没有浪漫,可是至少陪伴也不会缺少。
这本应是婚姻里的必需品,可他给不了。
在那个战役年代,在国家民族大义面前,他别无选择。
爱情开端的美好模样,被孤单一点点侵蚀,而后又被无尽的怀念填满。
左权总算回家了。看到他那一刻,所有的冤枉、担忧涌上来。左权一到家,一瞬间收拾房间,一瞬间给哭闹的女儿喂米汤,看到女儿换下来的尿布,立刻自动洗得干干净净。
看着老公拖着疲乏身躯忙里忙外,刘志兰又是疼爱,又是愧疚,“忙了大半天,你不累啊?”
为了尽可能替妻子分管,左权把母女俩接回八路军总部,就近照顾,尽可能地补偿对家庭的亏欠。夜里,怕她累着,左权亲身爬起来为孩子换尿布。
身边有他的日子,她总是睡得分外踏实。那是他们婚后少有的甜美温馨时光。
百团大战成功后,日军进行疯狂反扑,太行山的形势堕入危殆。
安全起见,1940年8月30日,左权将刘志兰和不满百天的小太北送回延安大后方。
别离前,他请部队的摄影师,为一家三口拍了张全家福,相片上的左权和刘志兰都面带笑意,襁褓里的女儿,看着远方,画面无比温馨。
临别前,他殷殷嘱托,照顾好自己和孩子,等把侵略者赶出去,我回去好好陪你们。
好,咱们娘俩等着你。
03
你既已许国,为大义而去,我便在心底念你一世
刘志兰这一等,便是一辈子。
此后的两年里,左权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战役中,再没能回家。
唯一能缓解怀念的便是写信。
朦胧的油灯下,左权洗去一天的征尘,看着桌旁一家三口的相片,铺开信纸,将长长的怀念,隔着时光和牵挂,装在短短的方寸之间。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
“聪敏活泼的太北小家伙很远的脱离,持久的不能看到她,当然更增加我的悬念。我只希望你一方面照顾着太北,同时又能很好安心地学习,有便时多写几封信给我。”
“延安的天气,想来必定很冷了。记住太北小家伙似很怕冷的……现在怎样?半岁了,较前大了一些,总该好些吧!希当心些,不要冷着这个小宝贝,我俩的小宝贝。”
……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刻此夜难为情。
假使没有战事,他必定是个最顾家的老公和爸爸。
1942年5月20日,左权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
“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似乎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儿玩着、谈着,真是快乐。……志兰!亲爱的,别时简单见时难。别离廿一个月了,何日团聚,念、念、念、念。”
但,比这封信件更早到达的,是左权献身的音讯。在写完这封家书后的第五天,日军又开端大举进攻,左权请命断后,不幸头部中弹献身,终年37岁。
无数个无眠的夜晚,刘志兰饱蘸泪水,写下一篇吊唁他的长文。
“我常这样提示自己,而天空是澄清的,太阳辉耀着,这是肯定不可能拯救的现实。我不忍设想本来精力旺盛身体健康的你,怎样遍体弹伤地曲折于血泊中,也不敢幻想你隔绝终究的呼吸和思想时,想到未完的工作和亲爱的人时,怎样痛切地感到对生之留恋……这是永远的恨事了……”
刘志兰谢绝了组织的组织,带着两岁的女儿,远离了老公生前的作业地。
25岁的她,忽然成熟了,“在任何困难之下,我都要咬着牙关渡过去。如果有一点绝望和不坚定,都不配做你的妻子。”
斯人已去,生活总要持续,左权献身6年后,刘志兰总算走出阴霾,重新组建家庭,这段婚姻也得到了组织上的祝愿。
再婚后,刘志兰仍一向坚持赡养左权的爸爸妈妈,把两位白叟当亲人看待,让他们度过安稳的晚年。
1949年,解放军南下准备解放全我国,部队到达左权的家园湖南醴陵,他的母亲才知道,她日思夜念的儿子已为国捐躯7年。白叟家请人代笔,为儿子写下祭文:“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现已得着民主解放成功,献身一身,有何足惜,吾儿有知,地下瞑目矣!”
有如此深明大义的母亲和妻子,左权将军何其有幸。
缘虽短,情难尽。
在刘志兰心里,左权一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左权生前还有一件憾事,多年来一向背着党内察看的处置。
左权去世后,刘志兰一向为此奔走,寻觅证明资料,坚持向上级反映,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总算在左权献身40年后,中心有关部门出具书面文件,撤销左权“留党察看”处置,还给他一个清白。
得知音讯那一刻,刘志兰和女儿来到左权墓前,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这终身,你我终不负。
从前车马很慢,信件很远,一个人藏在心底便是终身。
你既已许国,为大义而去,我便在心底念你一世。
他说,油菜花是世界上最美的花。
世界上一向寻觅未果的雄性不育型油菜,他在校园的实验田里一次性找到了19株;杂交油菜的实用化是世界级“老大难”问题,他率先在我国育成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种,比惯例种类增产20%;“GCIRC出色科学家”是世界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他是世界上第二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个亚洲地区获此荣誉的科学家,德国科学家评价说:“他的发现为世界杂交油菜实用化铺平了路途……欧洲人毫无保留地将这归功于我国人。”
他便是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我国工程院院士、发展我国家科学院院士、“世界杂交油菜之父”——傅廷栋。
正值深冬,江城武汉的温度直逼冰点。通过三次预定,记者总算在华中农业大学见到了傅廷栋院士。78岁的傅廷栋一进门,便径自向记者这边走过来,稍弯下腰,伸出右手:“实在是不好意思,由于我的时刻组织,一向在耽搁你们。”谦逊低沉如他,纵有油菜研究终身成果加身,仍将终身的心血付诸田间。
刘后利与傅廷栋(左)在实验田里。
“下田多了,你就会有发现”
刚坐下来,傅廷栋就说:“我其实对‘世界杂交油菜之父’这个称呼不太赞同。我觉得‘油菜学科带头人’比较恰当些!”接下来,这位白叟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跟记者婉转道起了他这终身和油菜花的故事。
1972年3月20日,对傅廷栋来说,对油菜栽培史来说,都含义非凡。
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傅廷栋吃过饭,像往常相同下了油菜实验田,东找找,西看看。就在那一天,他发现了19株“波里马雄性不育型”油菜,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从此,油菜栽培的前史被改写了。在世界上杂交油菜应用于出产的第一个十年(1985—1994年),国内外育成的油菜“三系”杂种中,有大约80%的杂交种是用傅廷栋首次发现的波里马胞质不育型(Pol cms)育成的。
此项发现终究奠定了傅廷栋在油菜育种方面的世界地位。然而为了这个发现,彼时34岁的他现已在田里经历了3年的实验,排除了几十万株样本。
1999年,傅廷栋又发现了一种新式油菜雄性不育资料Haucms。对此,国外同行表示十分惊讶:“傅,为什么又是你发现的?”“下田。下田多了,你就会有发现了。”他这样回答。
每年三月,油菜花开,傅廷栋一天有八个小时都在田里。学生文雁成还在天没亮的实验田里看到过他的身影。那天是大年初一,面对惊讶的学生,傅廷栋说,天气冷,他不放心,就过来看看。
“傅教师不在实验室,就在油菜田。”学生说,这对他们影响很大,“油菜开花的时分雨多。穿戴沾满泥土、五六斤重的胶鞋,一干便是一天,咱们年轻人都吃不消,何况白叟家。”
学生每次去家里拜访,总能听到师母抱怨说:“每天只关心油菜田,大事小事一概不管,家里的东西放在哪儿都不知道,连自己的衣服放哪儿都找不到。”“教师虽然年事渐高,总忘记生活中的小事,可是一提起油菜,许多数据、编号记住一览无余,一到油菜田里眼睛都亮了。”他的学生沈金雄说。
几十年来,除了上课、开会,大部分时刻,傅廷栋都在实验田里,他在许多场合都表达过:“没有田间的感觉是育不出优良种类的。”虽然如今的他,现已78岁高龄。
问及培养学生的窍门,傅廷栋开门见山:“跟我一同天天下地!”他坚持,必须到实践中去感触实际问题,脱离出产实际的研究没有任何含义,尤其是农业院校的学生。
记者想要几张傅廷栋的相片,傅廷栋笑了笑:“不好看!都是草帽、胶鞋的装扮,不好看。”在华中农业大学的师生中,流传着“傅氏六件套”的说法——草帽、挎包、深筒靴、水壶、作业服、笔记本。有一年,在校园工会举办的晚会上,当表演者穿戴着“傅氏六件套”进场进行人物模仿秀的时分,全场大笑,随即又掌声雷动。
便是这位身着大褂、常被误会成普通农民的我国学者,让世界油菜界的专家们着实敬服。2007年3月,第12届世界油菜大会在武汉举办,这一标准最高的世界油菜学术会议,以往都在欧美国家举办。闭幕式上,担任大会主席的傅廷栋致辞后,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位专家、学者团体起立,将经年累月的掌声送给了这位朴素、低沉而又执着的科学家,也送给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