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云南省文明和旅行厅发布了关于2021年度省级严重要点体裁创造扶持资金申报项目评选结果公示,全省共有9个项目拟获资金扶持。其间,由普洱市西盟县文明和旅行局申报的音乐剧《阿佤公民再唱新歌》入选,拟获扶持资金96万元。
2021年度省级严重要点体裁创造
扶持资金扶持项目名单
1
云南省杂技团有限公司:杂技舞台剧《聂耳》,扶持资金300万元;
2
云南演艺股份有限公司:民族舞剧《阿诗玛》复排,扶持资金100万元;
03
云南演艺股份有限公司:舞剧《马帮丝路》提高打造,扶持资金100万元;
04
西盟佤族自治县文明和旅行局:音乐剧《阿佤公民再唱新歌》,扶持资金96万元;
05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明工作团:舞剧《幸福花山》,扶持资金140万元;
06
祥云县文明和旅行局:花灯剧《王德三》,扶持资金50万元;
07
红河州民族文明工作团:音乐剧《桂兮梅兮》(暂定名),扶持资金560万元;
08
云南民族大学:歌剧《小河淌水》,扶持资金150万元;
09
昆明聂耳交响乐团:交响套曲《彩云之诗》,扶持资金100万元。
《阿佤公民再唱新歌》以西盟县很多扶贫干部为原型,叙述了各级扶贫干部前赴后继、扎根边远地方,战胜重重困难不断前行,协助贫穷大众用勤劳的双手摆脱贫穷、改变命运,从关闭原始走向敞开开展,从贫穷落后走向幸福日子,再次唱响《阿佤公民唱新歌》的生动故事。
《阿佤公民再唱新歌》主创团队由国家一级编剧杨耀红、闻名音乐剧导演高瑞嘉、青年钢琴家马克、韩国闻名音乐剧舞蹈编导张恩淑、纽约佩斯大学音乐剧舞美设计刘启薇组成,闻名艺人扎西顿珠担任主演。该剧的舞台艺人绝大多数都是西盟县的本乡大众,他们有的来自脱贫攻坚一线,有的家里曾经便是贫穷户,从小听着《阿佤公民唱新歌》长大的他们,如今也在用文艺的形式,歌唱自己幸福美好的新日子,把党的边远地方民族政策、把脱贫攻坚的伟大精神代代相传。
据了解,此次扶持资金的申报旨在打造一批坚定文明自信,据守中华文明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为引领,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意、育新人、兴文明、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公民为中心创造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政策,不断推出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公民、歌颂英雄的精品力作,更好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日子需求。
长期以来,普洱市十分注重现实体裁艺术作品的创造。在成功打造脱贫攻坚陈述剧《宾弄赛嗨》和原创话剧《农人院士》之后,又推出音乐剧《阿佤公民再唱新歌》,并完成了歌舞花灯剧《盟誓》、民族歌舞剧《芦笙恋歌》的创排。这些现实体裁的文艺精品,通过悦耳的艺术表达,唱响了主旋律,彰显了时代精神,逐渐凝集起普洱高质量跨过开展的磅礴力气。
《阿佤公民唱新歌》这首唱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几代人回忆的歌曲,是如何诞生的?今天的阿佤公民又过上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好日子呢?
从一首歌到一部剧,见证佤山变迁
《阿佤公民唱新歌》这首歌于1965年在普洱市西盟县诞生,是解放军兵士杨正仁在西盟时创造的。歌中一句“跟着共产党,阿佤公民唱新歌”,充沛表达了边远地方少数民族生生世世听党话、跟党走的真诚情感。自此以后,这首歌就深深印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佤部落》在国家大剧院表演
本年3月11日至13日,音乐剧《阿佤公民再唱新歌》在昆明首演,该剧以西盟县很多扶贫干部为原型,叙述了各级扶贫干部前赴后继、扎根边远地方,战胜重重困难不断前行,协助大众用勤劳的双手摆脱贫穷、改变命运,从关闭原始走向敞开开展,从贫穷落后走向幸福日子,再次唱响《阿佤公民唱新歌》的生动故事。
音乐剧《阿佤公民再唱新歌》
从一首歌到一部剧,5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佤山巨变,充沛展现了普洱市建造民族团结前进示范区的成果。
西盟县城远眺
当云视网记者在昆明市五华区戎行离休退休干部服务中心莲华服务站见到杨正仁时,这位81岁的军休干部正在跟他的乐队战友们吹拉弹唱的排练着,显得很精神。
杨正仁(左一)和乐队在排练
杨正仁从小就喜爱音乐,后来进入昆明师范学校上学时,他学会了拉手风琴、小提琴、二胡等。1961年,21岁的杨正仁从昆明师范毕业参了军,被分配到西盟县当了一名通讯兵。
年轻时从戎的杨正仁
“那是60年前的事了,当时的西盟县非常贫穷,自然条件也不是很好,公路只通到县城,要到公社、各大队,只能靠人走马驮。老百姓住的是茅草房,出产仍是刀耕火种,温饱根本还没解决。咱们部队也是自己搞出产,种菜、养猪、养牛。”杨正仁回忆。
由于工作,杨正仁几乎跑遍了阿佤山的村村寨寨。作为通讯兵,他的主要任务是在佤山上铺设电话线,另外便是参与兵士业余表演队,经常到西盟各乡镇去表演。
佤族村民日子尽管很艰苦,但他们积极乐观,歌舞是日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佤族民歌形式多样、曲调多变,杨正仁每每听到佤族老乡歌唱,便会记录下来。“佤族公民给了我音乐的养分,我才能写出这首歌来。”他说。
1964年的一天,杨正仁由于架线工作到了班哲寨,“那天晚上咱们住在寨子里,老百姓看见解放军来了,非常快乐,晚上就架起了篝火,唱起歌跳起舞。咱们越唱越快乐,其间有一首歌叫《白鹇鸟》,旋律很悦耳。听说白鹇鸟很勤劳,自己找食吃,跟其他鸟也不争斗。这首歌也是发起人们要和谐相处的,我觉得这个含义非常好。”杨正仁回忆。
杨正仁(左)在排练
身在佤山,杨正仁殷切感受到佤族公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作主的喜悦心情。他的创造灵感被激发出来,决议以《白鹇鸟》为蓝本进行创造。
阅历了一个多月的构思,热心欢快的《阿佤公民唱新歌》总算出炉。经西盟县文工队排练表演后,很快在佤族大众中流行起来。1965年3月,在西盟佤族自治县建立的庆典晚会上,佤族大众围着篝火唱起《阿佤公民唱新歌》。“这首歌仍是云南公民广播电台推荐给中央公民广播电台的,1972年,这首歌在中央台播出了。”杨正仁笑说。后来,他还把唱片公司寄来的2500元稿酬悉数捐给了佤山的希望工程。
2002年,西盟佤族自治县将《阿佤公民唱新歌》确定为县歌。
只要跟着共产党走 佤山才会越来越好
佤族姑娘杨娜的家乡在西盟县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她是十九大党代表。她皮肤黝黑,特性爽快,曾当过教师,也曾在文明工作队歌唱跳舞。现在,杨娜是西盟县勐梭镇党委委员、宣扬委员,也是一位佤族文明的传播者。
杨娜接受云视网记者采访
杨娜歌唱很好听,佤族歌曲《白鹇鸟》被她唱得厚意婉转。谈起佤族文明,杨娜有说不完的话。她从小就生长在佤寨,由衷地为自己是一个佤族而自豪。十几年间,杨娜目睹了佤族村寨的巨大变化,从曩昔的茅草房,到如今佤族寨子里一栋栋漂亮的小楼、平坦的路途、美丽的人居环境……日子越过越好。
佤山新日子
“跟着毛主席,跟着共产党,阿佤公民唱新歌……”歌声传唱了几十年,“歌曲表达了咱们佤族员的心声。”杨娜的外公曾是乡干部,是一名共产党员;她的父亲也是一名党员,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辽宁从戎,参与过抗震救灾。
重回佤山的杨正仁总是特别快乐
杈杈房变成小高楼,泥巴路变成水泥路……佤山一日千里的新日子,让常回西盟佤山逛逛看看的杨正仁十分欣喜,“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佤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1986年就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要点县’。党的十八大以来,咱们的脱贫攻坚工作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
2019年4月30日,云南省公民政府同意,西盟佤族自治县退出贫穷序列,率先在“直过民族”地区实现脱贫摘帽,并获得了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我和他们相同快乐、自豪,对我来说也是巨大的鼓舞!”本年8月20日,老支书们激动地传阅着回信、《阿佤公民唱新歌》的旋律再次响彻阿佤山时,西盟、沧源的朋友都争相将这个好消息告知杨正仁,杨正仁也倍受鼓舞。
西盟佤族自治县秧洛村
《阿佤公民唱新歌》这首歌,唱出了阿佤公民听党话、跟党走的感恩之情,唱出了对未来美好日子的神往和神往,唱出了新时代阿佤公民的新歌。
据说《阿佤公民唱新歌》是解放军某部通讯兵兵士杨正仁在1964年根据佤族民歌创造的。1964年的冬天,杨正仁在佤族的班哲寨架起电线时,收集到一首旋律美丽的佤族民歌《白鹇鸟》,这首民歌敏捷点着了杨正仁的创造热心,他便以《白鹇鸟》为蓝本进行再创造。经过一个月的创造,《阿佤公民唱新歌》总算脱稿,由他所在的部队宣扬队排练表演,从此,《阿佤公民唱新歌》走进了听众的心中。
第4期
阿佤公民唱新歌
简介
《阿佤公民唱新歌》
2006年8月11日,西盟阿佤山深处的岳宋乡岳宋村早早地就热烈起来,参与首届中国佤族文明学术研讨会的中外专家学者来到村子里实地考察,村民们一边和专家学者共饮迎宾的水酒,一边欢欣鼓舞:“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这首妇孺皆知的《阿佤公民唱新歌》缘自西盟县,于六七十年代传遍全国。听到这了解的歌声,一位身段清瘦、精神矍铄的学者显得有些激动,他便是40多年后重上阿佤山的《阿佤公民唱新歌》的词曲作者——杨正仁。遽然,一位50多岁的佤族妇女从欢迎的部队中奔了出来,她抓住杨正仁的手激动地连声说:“你还记得我吗?《阿佤公民唱新歌》是你教我唱的。当年你在咱们村工作时教咱们歌唱跳舞,还给咱们讲白求恩、张思德的故事,我的名字叫楠岛”。说完,楠岛快乐地拉着杨正仁加入到歌舞的部队中。杨正仁的眼眶湿润了,眼前产生的一切把思绪拉回到了40多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