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春天,杜甫单独散步在锦江江岸。写下了《江岸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其一: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知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这第一首开篇即写出了寻花的原因:由于恼花,所以才去寻花。更有意思的是,原本杜甫是要去寻找老朋友团聚喝酒的。谁知这位“南邻酒伴”,现已有十来日不在家了。此时此刻,杜甫一边摇头叹息,一边单独朝江边走去,他也要去寻一寻花,欣赏这无边的春色。
其二: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诗酒尚堪唆使在,未须照料白头人。诗人信步而来,行至江边,眼见繁花乱蕊,一片锦绣,心中竟然有些怕春。杜甫一边侧身看花,一边啧啧感叹:春天好可怕。此时此刻,咱们的杜老夫子倒是较为浪漫戏谑,憨态可掬了。
其三: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酬谢春色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计。就连深山竹林的幽静之处,都有着繁花朵朵。春天是最公正无私的,它不会忘记任何一个角落,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诗人深受感动,决定要酬谢春色。端起美酒,与春色共醉。
其四: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楼房更不幸。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看遍了簇拥在身边的花海,诗人不由得举目远眺。想必城中也一定是花开锦绣,热烈繁华。多么渴望能载歌载酒,在城中的百花楼房上开怀畅饮。
其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色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不知不觉,咱们的大诗人现已来到了黄师塔前,寻花也渐至佳境。在一簇桃花怒放的当地,倚着微风休息一会。聪明的你,请告知我:我该喜爱浅红色得桃花,仍是热爱深红色的桃花呢?
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不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稍歇以后,咱们的大诗人继续赏花之旅。满载着欢快愉悦来到了邻居黄四娘家。香园小径,繁花更盛。花儿把小路遮蔽,花朵压弯了枝条。戏蝶娇莺,流连忘返。咱们的大诗人游至此地,现已有些欣喜若狂了。
其七: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简单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徜徉锦江岸,寻花春风中。转过黄师塔前,看罢黄四娘家,杜老夫子的春游暂时告一段落。春色易老,岁月如歌,自当为花拼作一狂;繁花落尽,年光光阴飞逝,惟愿春天走的慢一点,再慢一点。
作为全唐律诗中,一览众山小的人物,杜甫的大名。
在神州大地,自要没和父母有仇,不自幼被送进深山老林,接受过义务教育,语文考试及格的,那是无人不知。
最近被国外媒体,评为“我国最巨大的诗人”,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那是让老杜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三度今日就附庸风雅,也来说说老杜的《江岸独步寻花》。
全诗共有七首,读过的朋友,可有会有一个疑问:那是诗是读完了,但寻的什么花呢?
诗中既没有告知,也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起浮月黄昏”的隐喻。
三度先附上原作,稍后再来解读。
其一: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知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其二: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诗酒尚堪唆使在,未须照料白头人。
其三: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酬谢春色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计。
其四: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楼房更不幸。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其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色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不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其七: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简单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在正式解读前,先声明一下,以下的解读,纯属三度个人的见解,我们见仁见智,不喜勿骂。
都说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多情。
老杜写这诗年纪,尽管老大不小,但写诗的年份,却是在成都草堂,筑成后的第二年。
纵观老杜的感情,终身尽管只取了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一个老婆。
但在其时的社会,文人风流,当然稀松往常,三妻四妾,更是习以为常。
这样一个流离失所的男人,在有了自己的新房,关键只要一个妻子的男人。
在美丽的春天,动点春心,想采采路边的野花,是不是再合理不过呢?
不信你看,其一“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知只颠狂”,这可不是指动了春心的男人,被花(野花也指女色)烦恼,又没处倾诉,单独癫狂吗?
其二“行步欹危实怕春”,那是动了春心,又畏惧人言,诗酒虽在,便是没有女性来照料我这白头人啊。
其三“酬谢春色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计”,不孤负这美好的春色,尽管知道那“野花”在哪里,但还得有美酒,才能排遣老夫的生计。
其四,“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谁能带着酒,替我斟满酒杯呢?那当然是佳人了!斟酒之余翩翩舞上一曲,岂不快哉?
其五“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桃花(野花)开无主,究竟是挑那深红(妖媚)的,仍是挑(浅红)纯情的呢?老杜那老眼,那是完全被乱红迷住了。
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老杜这是终于下定决心,挑了黄四娘这种野花了。
其七“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老杜想想仍是算了,我这把老骨头,只怕经不住野花的折腾。
所以杜甫的《江岸独步寻花》,究竟寻的什么花,那自是野花无疑了。
对此,一些人少不得说三度不安好心,曲解我国巨大诗人的作品,诬害为一个寻欢作乐的人,究竟意欲何为?那可大大的委屈三度了。
君不见:写出著名悼亡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忆,半缘修道半缘君”的元稹,这样的大文人、好男人,应该痴情罕见了?
元稹的私生活,其实烂的乌烟瘴气。扔掉莺莺,搭上韦氏(便是悼亡的目标),移情薛涛。韦氏亡后,却娶了安氏,安氏身后,娶了裴氏,期间和有妇之夫刘采春(这女子大有名声,和薛涛齐名,其时称为江南第一才女)一见如故,《赠刘采春》一诗云:更有恼人断肠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这几位仍是有史料记载的,更多花边新闻,在别史和元稹的诗中,更是不计其数了。
便是和杜甫齐名的李白,除了“千里江陵一日还”旅游外,更是“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换现在的话说,便是唱卡拉OK、看歌舞表演了。
单就老婆就有四位,美女知己上十位,携妓玩耍,更是粗茶淡饭。据统计,在老李1000多首诗中,“妓”出现了24次,“伎”出现了“3”次,“佳人”出现了28次,“女”出现了110多次。
至于柳永,不只凡有井水处,皆有柳词,更是凡有青楼处,皆有这位“奉旨填词”的白衣卿相的身影。
相比照,老杜的明哲保身,终身一娶,只是在春天动动春心而已,那简直是诗坛的柳下惠了,
至于老杜的明哲保身,和终身的穷困潦倒有关系,但这不是首要的要素,究竟其时的社会,女性还没学会拜金,要不柳哥也穷,却能流连青楼?